就诊助手
0512-65163588
中医眼科
资料更新中...
返回
专科优势

中医眼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一)刺前准备  

1.选择针具:针柄无松动,针身挺直、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圆而不钝的毫针。要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形、针刺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2.选择体位:选择体位应以医生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并能持久留针为原则。 常用体位主要有: 

仰卧位:适用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顶、胸腰背、臀部和四肢下肢后面的部分穴位。 

侧卧位:适用于取身体侧面的穴位。  

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部、胸部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项和背部穴位。  

3.消毒:

①针具的消毒②医生手指的消毒③针刺部位的消毒。   

(二)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穴位上,以右手持针,紧靠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主要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所刺穴位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提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三)行针法  

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1.行针的基本手法: 

提插法: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反复上提下插。 

捻转法:将针左右来回捻转。  

2.行针的辅助手法:  

循法:用手指顺着经络的循行路线在腧穴的上下轻柔地循按。 

弹法:在留针的过程中,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身轻微震动。  

刮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

摇法:用拇、食二指捏住针柄,像摇铃样轻轻摇动针柄,使其左右摆动。  

飞法:手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震颤法: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地提插捻转,使针身轻微震颤。   

(四)补泻手法  

1.提插补泻  

提插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  

提插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  

捻转补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时间短;或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以左转用力为主。  

捻转泻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或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以右转用力为主。 

3.疾徐补泻  

疾徐补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 

疾徐泻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  

4.迎随补泻   

迎随补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刺入。  

迎随泻法: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逆经刺入。  

5.呼吸补泻   

呼吸补法;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呼吸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6.开阖补泻  

开阖补法: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 

开阖泻法:出针后摇大针孔而不按。  

7.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五)针刺异常情况与注意事项  

1.异常情况:  

(1)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致针刺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 

[现象]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 、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3)弯针: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原因] 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压迫。  

(4)断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的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现象] 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断折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的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5)血肿: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称为血肿。   

[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断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2.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身体过于虚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2)孕妇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  

(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一般不宜针刺。此外,小儿不能合作,一般采用速刺不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严格按要求操作,以免发生事故。

附:

(一)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指在刺入人体穴位的毫针上,用电针机通以微量低频脉冲电流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眼组织和眼科疾病的特殊性,眼科针刺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进针准确、轻巧,在眼周穴操作最好双手进针,并慎用快速进针法。

2.眶内穴进针时如遇阻力则停止进针,一般不施捻转、提插等手法,必要时可施小幅度雀啄手法。

3.眼周穴特别注意出针时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出现眼睑皮下出血或球周出血时立即冷敷并加压,24小时后可热敷。

(二)头针疗法

常用部位为视区,在枕骨外粗隆水平线上,枕骨外粗隆旁开1cm,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之4cm长直线即是此区。头针疗法多用于皮质性视力障碍。

方法:用2.5~3寸的26~28号针,取坐位、平卧位或侧卧位均可。选好刺激区,常规消毒。沿头皮捻转进针,斜刺入头皮下,注意勿刺在皮内或骨膜,达到该深度后加快捻转,捻转频率为每分钟240次左右,不能提插。达到麻胀感后留针5~6分钟,再行针2次、留针2次即可起针。起针后应以棉球稍加揉压针眼,以防出血。

(三)耳针疗法

1.进针准确、轻巧,在眼周穴操作最好双手进针,并慎用快速进针法。

2.眶内穴进针时如遇阻力则停止进针,一般不施捻转、提插等手法,必要时可施小幅度雀啄手法。

3.眼周穴特别注意出针时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出现眼睑皮下出血或球周出血时立即冷敷并加压,24小时后可热敷。

(四)三棱针法

本法是用三棱针刺破皮肤使其出血的治疗方法。又可分为开导法与挑刺法两种。

1.开导法 是用三棱针刺穴位部位皮肤放出少量血液的方法,故又可称放血法。此法有通经活络、泄热消肿的作用。适用于实证、热证,如治疗眼部红肿热痛或黑睛新翳者,常在耳尖、指尖等部位放血。

2.挑刺法 是用三棱针将一定部位反应点、皮肤红点或穴位部位的皮肤挑破,挤出黏液或血水即可。如治疗针眼,有找出背脊部皮肤的红点而挑破之的挑刺疗法。

(五)铍针法

铍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既可刺又可切割。适用于切除胬肉及眼部其他赘生物,可以用于穿刺或切开痰核与眼部疮疡,还能拨除嵌在白睛或黑睛上的异物。


二、眼科灸法

传统灸法主要指艾灸,是我国中医药学的宝贵遗产之一。灸法通过对经络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适应症] 近视、弱视、白涩症、目倦、眉棱骨痛、风牵偏视、高风内障等。

[禁忌症] 眼部炎症(如:风热赤眼、天行赤眼、凝指翳、瞳神紧小、目系暴盲等)、皮肤破损、绿风内障、眼科血症等禁用灸法。


三、刮痧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 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目标]

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禁忌症]

破伤风、狂犬病、精神失常以及精神病发作期、血小板减少症、活动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以及有凝血障碍的患者,恶性肿瘤中晚期、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病变。

传染性皮肤病、疖肿、痈疽、瘢痕、溃烂、及性传染性皮肤病,不明原因之皮肤包块等,均不宜在病灶部位刮拭。

[告知] 

1.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4.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  

5.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  

6.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护理及注意事项]

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2.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4.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出现异常,妥善处理。


四、放血拔罐疗法操作规范

[放血拔罐]

1.常用的放血疗法操作方法分为:点刺法:快速刺入人体特定浅表部位快速出针的方法。刺络法: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血络,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散刺法:在人体特定部位施行多点点刺的方法。

2.拔罐 主治功效: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的目的。多用于寒湿凝滞、湿热瘀结、气滞血瘀等证型之麦粒肿,抱轮红赤等多种疾病。

[操作步骤与要求]

1.术前准备:选择4.5号一次性注射器针头,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无倒钩。大小合适的气罐。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部位消毒:可用75%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擦拭。

3.施术方法

(1)用点刺法点刺需施术部位:点刺前可在被刺部位或其周围用推、揉、挤、捋等方法使局部充血。点刺时,用一手固定被刺穴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对准所刺部位快速刺入并迅速岀针,点刺后迅速放上气罐,留罐5分钟。

(2)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

(3)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

(4)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施术后处理]  

施术后,宜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擦拭或按压。 

[注意事项] 

1.注意血压、心率变化,注意晕针或晕血的发生。 

2.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灌口是否光滑,有误裂痕。

4.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5.使用过的气罐,均应清洁消毒处理,擦干后备用。

[禁忌症]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4.孕妇腰骶部不宜拔罐,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病人视情况而定。


五、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疫、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适应症]眼科慢性疾病,近视

[禁忌症] 皮肤感染,皮肤过敏、耳廓有炎症、溃疡或皮损者,不宜采用贴压法;耳壳冻伤或炎症者,过度疲劳或身体极度衰弱者不宜用。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

3.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

4.埋籽:将王不留行籽粘于5mm × 5mm胶布中间,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食指指腹按压。

5.一边按压一边询问病人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

6.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根据需要留籽2~3天。 

7.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

8.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禁忌症] 

1.在饥饿、吃太饱、酒后、身体虛弱、太累之后精神极紧张、大出血、不适合貼耳穴點。    

2.有特定疾病如心脏病、气喘、肝功能异常,注意不可强刺激。

3.当过度疼痛时,会影响睡眠或导致头痛,这时便应取下王不留行子。 

4.外耳有炎症或刺激区患有湿疹、溃疡、冻疮,不能采用耳穴疗法。

5.妊娠五个月前妇女不宜采用耳穴疗法,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忌用耳穴疗法。

[注意事项]

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3.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4.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5.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六、点眼法

本法是将药物直接点于眼部,多用以消红肿、去眵泪、止痛痒、除翳膜。适用于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常用的有眼药水、眼药粉与眼药膏三种。 

(一)滴眼药水 

[适应症] 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禁忌症] 无 

[操作规范] 如患者为坐位,令头部稍微仰起,先在其下眼睑下方放置一块棉球;如患者为卧位,则令头微偏向患眼侧,先置棉球于小眦侧。令患者双目上视,医生用左手轻轻向下拉开下睑,右手持滴管或滴瓶,将药水滴人大眦角或白睛下方1—2滴。然后轻轻将上睑提起,并同时放松下睑,使药物充分均匀地分布于眼内,轻轻闭目数分钟即可。一般每日3—4次。遇急重眼病,次数可增加。 

[注意事项] 滴眼前要细心查对眼药瓶上的药名标签与所滴的眼别,滴管头部勿触及胞睑的皮肤与睫毛,以免污染滴管与药液;如滴人毒性药物,则滴后需用手指压迫睛明穴下方l一2分钟,以防药液通过泪窍流人鼻腔,引起中毒。 

(二)点眼药粉 

[适应症] 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禁忌症] 无 

[操作规范] 将药物制成极为细腻的粉末后应用。用时以小玻璃棒头部沾湿生理盐水, 再蘸药粉约半粒到一粒芝麻大小,医生用手指轻轻分开胞睑,一般将药物轻轻放置于大眦角处,令患者闭目,以有凉爽感为度。点毕,患者以手按鱼尾穴数次,以助气血流行,闭目数分钟后,渐渐放开。每日3次。 

[注意事项] 一次用药不可太多,否则容易引起刺激而带来不适,甚至可致红肿刺痛等反应。同时注意玻璃棒头部要光滑,点时不能触及黑睛,尤其是黑睛生翳者,更应慎重。

(三) 涂眼药膏 

[适应症] 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禁忌症] 无 

[操作规范] 现一般皆用软管药膏,用时将药膏挤出少许,置于胞睑皮肤患处或眼内白睛下方,轻轻拉提下睑后,令患者闭眼,用棉球轻轻按揉胞睑2—3分钟即可。如用玻璃棒取药,则当患者闭眼时,将玻璃棒横向徐徐自眦角方向抽出。每日3次或临睡前用一次。 

[注意事项] 当抽出玻璃棒时,切勿于黑睛表面擦过,以防擦伤黑睛。 本方法为眼科常用方法,熟练掌握。


七、洗眼法

本法一般以清水、淡盐水、药物煎液洗涤眼目。当结膜或角膜受伤时,冲洗结膜囊可除去结膜囊内的异物或分泌物,减少对眼的损害。可清除灰尘或细菌,避免感染。 

[适应症] 外障眼疾刺痒多痂、眵泪胶粘等证。 

[禁忌症] 角膜有炎症及溃疡患者慎用 

[操作规范]   

1.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以塑料布置于枕后或前胸。 

2.病人自持接水器并紧贴洗眼一侧的颧弓下,保持水平。 

3.操作者左手4、5指挟棉球,拇指和食指翻上睑,并使拇指固定于眼眶上缘,再以食指翻下睑,将上下眼睑分开。右手持洗眼壶,让病人作眼球转动以配合冲洗。 

4.冲洗完毕,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擦干冲洗时留下的液体。 

5.将接水器中的污水倒出,并将接水器消毒。

[注意事项]  

1.操件者操作前必须严格消毒双手,避免交叉感染。 

2.冲洗时不要直接冲在角膜上,以免损伤角膜上皮。 

3.冲液水温以32—37℃为宜,过热或过冷均会引起眼睛不适。    

4.洗眼壶壶嘴在冲洗时不要距眼过近,以免失手损伤眼球。 

本法古代眼科医家颇为重视,积累了大量的外用洗方,如:洗眼方、洗眼散等。现在临床多用本法于术前冲洗及异物入眼,化学性眼外伤等。


八、熏眼法

本法是用中药煎剂的热气蒸腾上熏眼部的治疗方法,具有物理温热敷及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适用于角膜炎、巩膜炎、急慢性葡萄膜炎等。 

[适应症] 适用于角膜炎、巩膜炎、急慢性葡萄膜炎等 

[禁忌症] 眼部恶性肿瘤、出血性眼病初期或是有复发倾向的、急性结膜炎 [操作规范]  将煎好的中药端离火炉,立即用厚纸或有孔厚纸罩住药罐,在热气蒸腾上熏眼部。其温度以能忍受而不烫伤为佳,温度过低不起作用,可重新加温后熏眼,每次15分钟左右,每日1~3次。  

[注意事项] 温度要控制好,过凉起不到治疗效果,过热容易烫伤。 常用方剂:

①角膜溃疡:血竭儿茶洗剂(《熏洗疗法》) 血竭、儿茶、山奈、自然铜、铜绿、五味子各6g,上药煎汤过滤去渣,乘热熏患眼,每日3~5次,7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活血。主治角膜溃疡。

②黄液上冲:清热解毒洗剂(《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 银花15g,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防风15g,荆芥15g,薄荷(后下)15g,生地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上药煎汤趁热熏洗患眼约20分钟,每日2~4次,7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黄液上冲。 临床多熏洗配合,或先熏后洗,或先洗后熏,用于瞳神紧小症,可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


九、浸眼法

本法是指将药物制成水溶液,将眼部浸泡于水液中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 适用于过敏性结膜炎、眼睑皮肤炎症、化学性眼外伤 

[禁忌症] 眼部恶性肿瘤、出血性眼病初期或是有复发倾向的、急性结膜炎 

[操作规范] 选择适当的药物煎成药汁,也可将内服药渣再度水煎,煎水后用消毒纱布过滤,滤液温度适宜时,用消毒眼杯盛装过滤后的药液,将杯口扣住眼眶,胞睑不停眨动,使眼部组织广泛与药液接触,可维持数分钟,以便药力渗入眼部组织,还能机械的清除眼部浅表有害物质,本法可起到洗眼、热敷、药疗的作用。 

[注意事项] 使用此法,一定要将药液严格过滤,以免造成结膜角膜异物和角膜擦伤。常用方药:龙胆草,苦参,枯矾,白鲜皮,煎水洗眼,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及春季卡他性结膜炎。配合局部眼液,止痒效果良好。


十、眼部注射、穴位注射

眼部注射 

(一)球结膜下注射 

本法是将药物注射人结膜下的方法。它多用来治疗黑睛深层病变及其他眼内病变,起到滴剂较难达到目的的治疗作用。此外,还常用于手术前的麻醉。 

[适应症] 适用于葡萄膜炎、视神经及视网膜疾病 

[禁忌症] 急性结膜炎等 

[操作规范] 用0.5%一1%地卡因溶液作表面麻醉。注射时,患者的头应固定不动,注射者用一手的拇指或食指牵开下睑,另一手持盛有药液的注射器,嘱患者向上注视,充分暴露下方球结膜,然后将注射针头(常用皮内针头)针孔向上,在角膜缘与穹窿部之间,使针头与角膜缘平行,避开血管,约呈45℃角,刺人球结膜下,勿刺伤巩膜(若为散大瞳孔药物,应尽量靠近角膜缘进针)。缓缓注人药液,一般用量为0.2—0.5毫升。如需在上方球结膜下注射者,则嘱患者向下注视,并牵拉上睑,方法同上。注射后闭目2—3分钟,再涂人抗生素眼膏,加眼垫包眼。 

[注意事项] 结膜下注射可多次反复进行,但注射部位需经常更换,以免造成粘连。对患眼有较多眼眵者,不可用此法。

(二)球后注射 

本法是将药物注入眼球后部的方法。多用来治疗眼底病变,或用于内眼手术的麻醉。 

[适应症] 治疗眼底病变,或用于内眼手术的麻醉 

[禁忌] 急性结膜炎等 

[操作规范] 常规消毒患眼下睑及近下睑的眶缘皮肤。嘱患者眼球尽量向内上方注视,在眶下缘外、中l乃交界处,将盛有药液的注射器,用齿科5号针头(长约35—40毫米)垂直刺入皮肤(亦可从外下方穹窿部进针)约10—15毫米,然后将针尖倾斜向鼻上方,指向眶尖部,缓缓推进,深达25—30毫米,针尖恰好在肌椎内睫状神经节与球壁之间(当针进入肌椎时,有轻微抵触感),抽吸无回血后,即可缓缓注入药液,一般注射量为1.5—2.5毫升。出针后稍压针孔,并轻轻按摩眼球,促进药液迅速扩散。 

[注意事项] 出现眼球突出,转动受限,则为球后出血现象,应迅速以绷带加压包扎1—2天,并给用止血药。

穴位注射

眼部注射是眼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是在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中注入某种药物,通过针刺和药液的双重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应症] 治疗眼底病变,或用于内眼手术的麻醉 

[禁忌] 伴有全身疾患,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患者,慎用    

[操作规范] 将药液吸入1-20ml的消毒注射器中,一般穴位用牙科5号针头或7号针头,常规消毒皮肤后,按毫针刺入法刺入相应的穴位至得气后,回抽注射器无血液返流,则缓慢注入药液。通常头面部注入0.3-0.5ml,四肢部可注1-2ml,胸背部0.5-1ml,腰臀部2-10ml。刺激性小的药物可较大量,刺激性的药物,用量尽可能的小。 

[注意事项] ①注射针头刺入后,应确认针头不在血管内方可注药。②注药速度不可过快,一次注入的药量不宜过多,注药次数以隔日1次或3日1次为宜。③作项部、脊背部及胸腹部腧穴注射时,应注意针刺深度及角度,以防伤及内脏及神经。本法古人就已灵活应用,现代加入提炼的药物,治疗效果更佳。常用穴位及药物:穴位有太阳穴、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肾腧、肝腧、球后、风池等。药物如复方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维生素B1、B12等,酌情选用。


十一、敷法

是用冷、热敷或用药直接敷于眼的外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热敷法 

湿热敷是用药液或热水浸湿纱布趁热敷眼,还可用湿毛巾包热水袋外敷;干热敷与熨烫法类似,以热水袋裹毛巾外敷熨也可 

[适应症] 眼睑疖肿、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眼外伤48小时后的眼睑及结膜瘀血以及非器质性眼病喜温喜按者。

[禁忌症] 热证、外伤后48小时以内忌用 

[操作规范] 用药液或热水浸湿纱布趁热敷眼,还可用湿毛巾包热水袋外敷,还可以热水袋裹毛巾外敷熨也可,常用生盐、葱百、艾叶、吴茱萸等炒热,布包敷,熨患眼或敷熨太阳、百会、涌泉等穴,能散寒通气。 

[注意事项] 热敷时注意温度适宜, 

(二)冷敷法

用冷水浸湿纱布或毛巾,也可用冰袋外敷,有清热凉血,止血止痛效果。 

[适应症] 挫伤性眼部出血之早期止血、急性结膜炎局部热涩痛者 

[禁忌症] 无特殊禁忌 

[操作规范] 用冷水浸湿纱布或毛巾,也可用冰袋,外敷于患处即可。 

[注意事项]  因有凝滞气血之弊,只可暂用,不宜久施。 

(三)药物敷 

是用新鲜的中药捣烂外敷患眼,以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目的。 

[适应症] 外眼病症均可应用,常用于眼部挫伤的青、紫、肿、痛者 

[禁忌症] 无特殊禁忌 

[操作规范] 用新鲜的中药如鲜地黄、白萝卜、芙蓉花或根等,捣烂外敷;也可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等药物,研细末后加入蜂蜜或醋调成糊状,先涂眼膏于眼内,眼部盖消毒纱布,然后将外敷药置于棉纸内敷眼, 

[注意事项] 事先局部小面积试用,以免过敏反应。


十二、穴位敷贴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中药汤剂浸渍无纺布,或将药末撒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于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适应症] 功能性溢泪 

[禁忌症] 无特殊禁忌 

[操作规范] 以杞菊地黄丸为主要组成成分,制成饼剂,久流泪者,取天府、肝腧二穴,将饼剂粘于膏药上,贴敷于穴位;肝虚迎风泪流不止者,灸睛明穴。风池穴贴敷。     


十三、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 视疲劳、儿童屈光不正及弱视 

[禁忌症] 无特殊禁忌 

[操作规范] 先在治疗点上涂适量凡士林,然后用拇指、中指捏住针囊,用力捏瘪,放在皮肤上,与皮肤吻合松手即可。针完取下时,捏瘪针囊,轻轻取下,不要直接硬拔,以防损伤皮肤(凡士林是配合哈慈五行针针灸使用的耦合剂,汗毛重的人多涂些,反复涂抹,使汗毛贴在皮肤上)。每点针15分钟,取穴多选眼眶一周的穴位,以及四白,攥竹等穴位。


十四、饲鼻法

是将某些有刺激性的药物置于鼻腔内取嚏以治眼病的方法,具有宣肺通窍、疏散外邪的效用。 

[适应症] 适用于外眼疾病,如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

[禁忌症] 角膜穿孔,眼底出血及高度近视者忌用此法 

[操作规范] 选用芳香刺激性药物,如碧云散等,取药少许吹入鼻内,每日1~3次,因药物刺激涕泪交流,喷嚏频作,上窍宣通,风热邪毒外泄;也可用鲜鹅不食草适量,捣烂纳入鼻内。 

[注意事项] 对角膜穿孔,眼底出血及高度近视者忌用此法,突然的压力改变,会引起病变。 药物不宜用的太多,以免反应太大。


十五、发泡法

是用对皮肤较强刺激性的药物贴在一定穴位上,使之起水泡的方法,主要用于角膜炎、角膜翳等眼病。 

[适应症] 角膜炎、角膜翳等眼病

[禁忌症] 夏季易感染时忌用 

[操作规范] 一般选用新鲜威灵仙的根、鲜毛茛菜等药,常选内关穴或太阳穴,用一块胶布中间留一小孔贴于穴位上,将所用发泡药捣烂,取蚕豆大小发泡药置于胶布上,再贴一块胶布封盖固定,一天后起泡后即可除去 

[注意事项] 局部发泡后注意清洁,不要弄破,以免感染。因属于又创操作,病人不大愿意接受,临床应用较少。


十六、摩顶法

是用药物制成膏剂,置于头顶并反复摩擦以治眼病的方法。可使药物通过头皮(百会穴)吸收,并兼有按摩刺激穴位作用使脑中清爽、清窍通利、气血畅行。 

[适应症] 适用于角膜炎、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视力疲劳、眶上神经痛及眼病兼头昏沉重或头顶痛者。 

[禁忌症] 对刺激性药物过敏者慎用, 

[操作规范] 治疗时选用冰片、细辛、石菖蒲、红花、樟脑等研细末调以凡士林或蜂蜜、清油等调成糊状,取少量涂于头顶,然后反复按摩,约8分钟,每日1~2次,最好剃除头发。 

[注意事项] 按摩时间用力需均匀,避免擦伤头皮。


十七、刮洗法

是以锋针或表面粗糙之器物轻刺或刮患眼病灶处,然后用水冲洗的方法。常可除去邪毒瘀血,故称刮洗法。 

[适应症] 胞睑内面有瘀滞或粗糙颗粒的眼病,如沙眼、结膜炎等。 

[禁忌症] 急性结膜炎忌用 [操作规范] 先滴0.4%奥布卡因做表面麻醉,然后用消毒的小锋针刺刮患处或用特制海螵蛸棒(高压消毒) 反复摩擦颗粒部,直至轻微出血,颗粒基本消失为止,并用生理盐水冲洗,滴抗生素眼药水与眼膏,不需包扎。 

[注意事项] 不要过度摩擦,以免反应过大 目前临床多用针刺刮患处,但海螵蛸本身具有止血敛疮的作用,疗效优于针刮。


十八、滤泡压榨术

[适应症] 粟疮、椒疮颗粒多者。

[手术方法] 患眼点表面麻醉剂做表面麻醉,分别翻转上、下眼睑,于上、下结膜穹隆部各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约1mL;用针头将较大的滤泡挑破,再用滤泡压榨器夹住有滤泡的结膜,挤出内容物,直到滤泡压平为止;术毕冲洗结膜囊,压迫止血,涂抗生素眼膏。


十九、眼科推拿疗法

眼科推拿疗法是以推拿手法作用于眼周相关穴位或机体部位以治疗眼病、缓解眼部不适或保健眼睛的治疗方法,亦称按摩疗法。推拿、按摩可使眼部经络通畅、营卫调和、气血流畅,达到化瘀行气、止痛消胀、扶正散邪等目的。常用于治疗眼部气滞血瘀所导致的各种病症,并适宜缓解眼部疲劳,亦可用于明目保健。常用的手法有一指禅推法、点法、抹法、揉法、拿法等。一指禅推法、点法的作用部位固定、准确、深透,得气也快。抹法和揉法施于眼周组织是缓解眼周肌肉疲劳、放松眼睛的最合适手法。推拿常用穴位、部位有:①眼区穴位,如攒竹、太阳、四白、阳白、瞳子髎等;②其他具有治疗眼病作用的穴位,如风池、合谷、内关、外关、手三里、足三里、光明、三阴交、肝俞、肾俞等;③相关部位,如眶周、颈项部、额部、背部等。手法有点、按、拨、揉、捏、提、推等,应根据施术部位及不同眼病选择。推拿疗法亦可与药物作用相结合。


苏州市眼科医院微信公众号

苏州市眼科医院微信订阅号

苏州市眼科医院视光小助手

苏州市眼科医院接触镜小助手

Copyright © 2023 www.szeye.cn All rights reserved.苏州市眼视光医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39844号-1 技术支持:联科科技
Copyright © 2023 苏州市眼视光医院 苏ICP备12039844号-1